近年来,中枢街道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,聚焦居民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、充分就业这一工作主线,坚持就业优先战略,把稳就业、促就业、保民生摆在突出位置,做实就业帮扶基础服务、拓宽就近就业增收渠道,全力抓好稳岗就业工作,用行动筑牢辖区万家灯火根基、社会和谐稳定基础,为有需求的群体办实事、解难题,让就业创业“春风”吹进群众心坎里。
强化政治引领全局统筹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,街道党工委、办事处将就业工作作为年度重要工作写入年度工作计划,明确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,确保稳就业与其他中心工作同频共振、同向发力。打造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阵地,结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行动,辖区17家社区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编织就业“服务网”,推动就业服务向“家门口”延伸。结合民众方便、市场需求特点,新建成华侨社区民工驿站,农忙时节每天可提供200余个零工岗位。在东门社区成立首家“就业超市”试点,及时将企业信息、岗位信息分类摆上超市“岗位货架”,实现用工企业、工作地点、岗位数量、工作内容等信息集中展示,2024年以来共提供县内外用工信息168条,涵盖用工岗位432个。成立就业创业服务联盟,结合目前年青一代青壮年成为劳动队伍主力军,找工作更依赖于线上渠道建立新联系的特点,与辖区11家劳务输出公司、32家本土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,打造求职者和企业高效沟通“无缝衔接”平台。2024年以来,联盟企业累计提供省外务工企业110余家次4700多个就业岗位,发布线上招聘信息12期,其中县内岗位71个。构建辖区和谐稳定劳动环境,坚持化解+宣传及时化解劳资纠纷。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大厅设置劳资维权接访窗口,截至目前受理案件56件,其中务工过程中纠纷法律咨询件49件,用工调解5件,劳资维权1件,涉及金额3.6万元。加强劳动维权宣传,举行根治欠薪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集中宣传日活动7次,发放宣传手册500余份,现场咨询服务30余次。常态化对辖区150余家重点企业、单位进行劳务用工日常巡查。
做实就业帮扶基础服务。做实精准排摸,依托就业服务网格管理,网格员利用上户调查、电话联系、微信联络等多种形式对辖区内脱贫劳动力、残疾人、大龄未婚青年、外出务工返乡居民等重点群体进行全面调查摸底,并根据就业意愿、专业特长和工作经历等,建立“重点群体就业意愿清单”,夯实就业服务基础。今年以来,动态监测管理有就业需求重点人群3454人。做好就业培训,根据职业培训项目目标及成效要求,扎实开展送技上门职业技术培训活动,同时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注重发挥政策兜底保障作用,培训过程中按不少于50%的比例将培训机会向脱贫劳动力及其子女、失业人员、毕业年度高效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倾斜,2024年,中枢街道技能培训任务共11期740人,截至目前先后开展养老护理员、育婴员、网络创业等培训7期420人,其中重点人群覆盖210人,预计剩余4期将于11月底前完成,以培促能成效明显。其中,参加网络直播培训后,学员蔡某、刘某在抖音上开号直播进行文玩古董、陆良丝绵被销售,带动就业17人,示范引领作用明显。做优就业孵化,主动服务创业者创业,积极宣传小额担保创业贷款服务相关政策,助推区域经济发展。今年以来,共发放贷款930万元,支持47人就业创业,带动就业138人,形成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的良好氛围。
拓宽就近就业增收渠道。壮大集体经济促就业,中枢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凝聚作用,通过党组织领办,有效把群众组织起来、资源利用起来,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。环城社区采用“党建引领+土地入股+合作开发+经济效益”创新模式,聚焦商铺经济、物业服务经济、公墓服务经济三大板块,实现了集体经济的飞跃式增长,在为居民创造年均分红超1000元的基础上,每年创造家门口长期就业岗位50余个。四河社区采用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利益联结模式,成立了陆良县希望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种植甜脆蓝宝石葡萄、香菇,每年可创造经济收入32万元,带动600个就业零工岗位,吸引脱贫劳动力15人就地就近就业。整合资源促就业,按社区属地管理就地就便原则,建立“企业派单、社区跟单、零工接单”用工新模式,充分挖掘辖区14个专业市场、5个商圈、1个工业园区、1700余户商贸主体季节性、临时性、大批量用工需求,促进本地居民就近就业,今年以来,辖区各类主体共发布零工岗位2600余个,其中本地居民就地应聘岗位756个。开发岗位促就业,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作用,合理分配公益岗名额,做好公益岗资格审核工作,对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和监测户进行优先安置。2024年以来,街道新增农村公益性岗位11名,城市公益性岗位10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