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 近年来,针对“就业难”、“难就业”等社会热点问题,陆良县以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和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,实施“产业拉动就业、政策帮扶就业、创业带动就业、培训提升就业、服务方便就业、劳务输出转移就业”等一系列措施,促进各类人员充分就业。
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动就业。该县通过提升传统产业、招商引资企业吸纳就业,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,于2012年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福建新威电子厂,三年来,该厂共吸纳2000余人就业。该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,目前,全县注册的中小企业达680户,个体工商户达6300户,吸纳就业人员达6至7万人。该县城乡一体化拉动促进就业,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,通过政策、资金的支持,引导服务业的发展,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。
落实就业政策帮扶就业。该县通过招考招录就业,自2009年来,通过公务员招考到行政单位就业99人,各类学校招聘教师867人,各类事业单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451人。该县实施就业援助政策扶持就业,通过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就业589人,补贴社会保险资金600万元,通过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,引导失业人员灵活就业,截至2013年底共补贴1987人次、540万元。该县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,自2003年以来,全县共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1600多人,补贴社会保险1299万元、公益性岗位补贴1235万元。2014年全县计划开发100个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,现已安置81名。
强化职业培训提升就业。该县依托职业培训学校(机构)开展职业培训、就业技能培训、创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,通过开展各种学习培训活动,提升劳动者素质及就业创业能力。自2013年起,在全县范围内开展“提素质·强产能”职业技能培训,根据市场需要选择培训工种,每年培训500人左右,同时,开展创业培训,每年培训300人左右,并对符合培训补贴对象的人员,根据培训工种,给予不超过800元的职业培训补贴。2006年以来,全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9万人次。
实施创业带动就业。该县人社部门牵头组织七个承办单位发挥各自职能,积极为城乡创业者提供有关创业政策知识的咨询、帮扶,为其提供政策咨询、项目开发、创业指导、担保贷款、跟踪服务等“一条龙”服务体系,让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。2009年至2014年间,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万余人近7亿元,带动近3万人转移就业;2006年以来全县共为20户符合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贴息贷款条件的企业,发放贴息贷款2178万元,吸纳了1000余名人员就业。
提升公共服务方便就业。该县通过“再就业援助月”、“民营企业招聘月”、大学生就业招聘会等专项活动,为用工单位与求职人员搭建就业服务对接平台,在春季劳动力就业转移招聘会上,共56户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,达成就业意向660人;在2014年8月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,共51户用人单位共提供就业岗位2066个,10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前来咨询求职,初步达成就业意向507人。自2013年开始,陆良县已连续两年通过举办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,在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之间搭建平台,促进700多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。
劳务输出转移就业。该县把劳务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对各乡镇、街道的综合考核,做到目标明确,有任务、有布置、有考核,以开展春季和秋季集中统一输出活动为抓手,促进转移就业。在春季和秋季集中统一劳务输出期间,督促各乡镇积极参与,形成“政府引导,群众跟进”的良好局面。全县累计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累计达到15.8万人,其中县内就地转移就业9.7万人,转移到县外省内就业的有4.4万人,转移到省外的有1.7万人。 杨关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