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2-13 11:30 来源:马街镇人民政府 作者: 浏览次数:754
近年来,陆良县马街镇朱家堡村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发展产业的落脚点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、组织功能、组织力量,凝聚党员群众智慧力量,因地制宜盘活资源优势,发展特色产业,推动农业产业多元发展,有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,持续促进乡村振兴。
一是强基固本,筑牢基层党组织建设。规范阵地建设,提升服务保障能力。村委会自筹资金50余万元改造提升村级党群服务中心,规范设置便民服务区、银发驿站、老朱议事厅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功能服务区,积极推行“代办服务”,方便党员群众办事,促进党群关系和谐。加大后备干部培养,发挥老干部传帮带作用。村委会积极推进农村“领头雁”培养工程,从退役军人、返乡创业能手中选拔培养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2名,选聘2名返乡大学生和1名基层治理专干到村培养锻炼,截至目前,本届村“两委”班子平均年龄48岁,同比上一届降低5岁。村委会老干部充分发挥老干部的经验优势,凝聚老干部智慧力量,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点拨指导,帮助年轻后备干部提高各种本领,为班子队伍注入了新动力。
二是凝心聚力,画好团结进步同心圆。搭建就业信息平台,畅通信息输送纽带,组织“干部+网格员+党员”摸排本村有剩余劳动力、返乡回流等人员信息,村委会就业信息员通过干部、网格员等微信群及时发布周边冷库、布鞋厂、洋芋丝厂等用工需求,为有意愿的群众提供就业渠道。从党员、致富带头人、退休老干部、村民代表、乡贤、留守妇女等热心参与公益事业的人中选聘兼职网格员51名,充分发挥网格员“眼耳鼻舌”作用。依托“银发驿站”,鼓励老干部积极发挥余热、凝聚银色力量,做到退休不褪色、离岗不离责,18名退休老同志自愿组建银发志愿服务队,发挥他们的政治优势、威望优势、经验优势,积极参与基层治理、民事纠纷调解,引导群众移风易俗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,做好基层组织与群众沟通的“连心桥”。同时,老干部们积极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10余条,继续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,为年轻干部当好示范者、引路人,通过老同志示范带动,激发群众参与村庄建设积极性。村委会积极落实关爱老年人服务,为解决80岁以上老年群体“做饭愁、吃饭难”的问题,充分整合资源,利用村里的老四合院,积极筹备开办“幸福食堂”,让更多老年人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养老服务。
三是引领带动,促农共奔小康路。村党总支积极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1人、普通致富带头人4人,带动群众发展蛋鸡养殖8户、生猪养殖5户、食用菌种植6户,2名致富带头人通过技术传授带动5户群众从事彩钢瓦搭建,扩宽群众增收渠道。技术培训提产能。组织桑园管理、养蚕技术培训2期106人次,通过技术培训帮带,改造提升863亩桑园基础设施,因地制宜推广实施桑园套种,提高桑农综合产出,2024年桑农收入同比增长18万元。通过“党支部+公司+合作社+农户+N”的发展新经营模式,建立利益“双绑”机制,引领带动食用菌种植大户6户,蔬菜种植大户43户,农产品营销大户51户,吸纳86人就地就近就业增收。
四是强村富民,闯出致富路新天地。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,党组织和村级公司联建联营,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蚕桑、蔬菜、食用菌等传统产业,做好特色,拓宽群众增收渠道,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。以清产核资为契机,通过法律途径依法收回闲置多年的红砖厂村集体土地40余亩,引进碧腾冷库、云南恒烜菌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蔬菜、食用菌、冷链物流产业,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1万元;收回国康养殖场13亩村集体土地,争取项目资金新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场所一个,招商引资建设生态农庄。规范土地流转管理,引进蔬菜种植大户46户,发展蔬菜产业1300亩,每年村集体增收26万元。村集体自筹资金,利用集体窑塘水库发展水产业,每年效益达6万元左右。通过多元产业培育,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400余人,每人每年可增加劳务收入1万余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0年的5万元增长到60余万元,实现村集体经济与群众收入双增长,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致富路。
上一篇:陆良县马街镇民俗闹元宵群众喜乐多